受美国制裁伊朗石油消息刺激,布伦特原油期货昨日上涨2.59%,今日再度小幅上涨。截至发稿,涨0.04%,报73.65美元。
“有一晚我走在路上,朝东边的街道望去。月亮刚刚升起,把我惊吓了!绝对的,吓坏我了!”
为什么一个人会被月亮惊吓?大致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他此前从未见过月亮,二是他从不具有任何天文学常识,那种常识告诉我们,地球、月亮、太阳都是宇宙中的天体,有着恒星和行星、自转和公转之类的区别。古来的汉语文人,把月亮变成与传说和诗篇夹缠在一起的、有吟咏价值的事物,而不是一个带来震撼的对象,王维写过“月出惊山鸟”,鸟惊了,人是成熟而淡定的。
可实际上,还有第三种可能的原因:当一个人成长于某种文化环境,这个环境充满了对各种自然天象有着有深意的解释,则他眼中的天体就会不同寻常,他会被迎面撞上的月亮所惊骇,也会觉得每次看到的落日都和前一次不同。这个被月亮震惊的人,大约生活在120年前,也就是20世纪初的纽约,在下东区的移民聚集区,他是一个来自东欧加利西亚地区的犹太小孩,他的父母亲都是虔诚的东欧犹太教徒,邻居们大多也如此,生长在这种文化里,一个人看到月亮升起时,是要站定下来默默祈祷的。
让我点他的名:伊西多尔·拉比(Isidor Isaac Rabi),上世纪美国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也是J.罗伯特·奥本海默——他因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最新电影而再度成为热点话题——的同事。拉比生于1898年,1900年后不久,他的父亲在美国打工挣了些钱,就把他和母亲、姐姐一起接了过来,住在了下东区。这当然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拉比的父亲自己在商店上班不提,还得接纳两名房客,拉比和另外5个人共住三间平房,室外一天到晚都是贫民区的吵吵嚷嚷,而他后来当上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成为核磁共振原理的发现者,到晚年更被尊为量子物理学的大宗师。
发现哥白尼
“贫穷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仅此而已,我不觉得我穷,我想只要你嫉妒别人了,你才会觉得自己穷,而我从没有嫉妒过谁。”在晚年接受的一次长访谈中,拉比这样说。他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在上学接触英语之前,他就能用东欧犹太人的语言意第绪语读很多的书了。到9岁时,父亲用东挪西借的钱,在布鲁克林市区开起了一家杂货店,家人也跟着搬去了那里的“城乡结合部”。父亲每天6点起床,坐电车到商店里工作一整天,直到晚上11点后才回。拉比帮着母亲持家,有时要去附近的人家送货。
他的科学启蒙全靠自己读书,而启蒙的结果,就是他已有的认知方式,他先天继承下来的一套宗教性的世界观,受到了冲击。一个人赖以立身的知识,发端于他思考和了解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民族、大地上的人类乃至世界从哪里来。在犹太教里,对此的回答是既简明又复杂的“上帝创世”,唯一的上帝用了6天创造了一切,日月星辰全部是如此而来;但是,科学普及类的书说的是全然不同的另一套。在社区和学校图书馆,伊西多尔·拉比离开看腻了的童书,走向科学书架,并在那里发现了哥白尼。哥白尼解释了季节变换,行星的运动,以及月相,拉比发现这一套解释很神奇,也很简单,简单之处在于天体的行动有规律可循,而不是像宗教里说的那样,太阳的每一次升起都是上帝干预的结果。
在解释天体的问题上,哥白尼用“客观规律”取代了难以卜测的神的主观意图,拉比说,获得这一“伟大的启示”令他欣喜若狂,因为他感到自由了。他的家庭和社区环境里,有教堂,有雷打不动的祷告,有必须遵守的无数戒律和安息日规则,科学常识却使他毫无精神负担地摆脱这些烦琐的东西。当他把哥白尼带回家里时,家中地震了,父母失望无比,可是代沟越来越深,谁都不能挽回。
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观念体系
在电影《奥本海默》里,几乎每个演员都达到了个人演技的巅峰。吉利安·墨菲自不待言,每当他饰演的奥本海默想透了一个问题,眉间的一动都能燃起观众的血液。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刘易斯·斯特劳斯,弗洛伦丝·普尤饰演的简·塔特洛克,都无懈可击,唯有一个人是相形见绌的,那就是大卫·克伦霍兹饰演的伊西多尔·拉比。作为工人小店主和底层犹太移民的后代,拉比被演成了一个明显发胖、举止“粗犷”、喋喋不休而不太像个文化人的科学家,他用一个三明治来安慰深陷苦恼的奥本海默,处处成为后者的衬托。
这可能与拉比本人的距离有些大,但要想改变观影者的印象,需要把主角光环挪到他的头上,围绕他再创作一部新电影。拉比身上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观念体系之间的持久冲突:他毫不犹豫地信仰了儿童科普读物中的哥白尼学说,随后又着迷于电学,可他并没有完全否定那种围绕神、创世和种种宗教故事建立起来的神秘的观念体系。开头所说的那个惊骇时刻就是证明:虽然他早就知道月亮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他会在月亮面前有强烈的“感觉”。
在13岁那年,他需要度过一场对犹太人来说至关重大的仪式:成人礼。这种仪式的效果,应该是加强初长成的犹太少年与共同体的联系,让他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的身份。同时,犹太人举世闻名的口才和抽象思维,往往可以在一场犹太宗教成人礼上有所展现,针对律法中的某个主题,一位少年若能滔滔不绝地展开论述,必将获得满堂喝彩,使父母家族也面上有光。
拉比也照例发表了一番“成人感言”,可是演讲内容无关任何宗教神学的主题,无关个人的神秘体验,他讲的是“电灯如何工作”。那都是他从书里看来的。他说了碳灯丝是怎么一回事,说了如何把铅从碳丝中穿出来,说了玻璃和铅的膨胀如何产生了铂。这可能就是托马斯·爱迪生在1878年推出改进白炽灯的原理,尽管细节上有很大的不准确,可是拉比急不可耐地要宣说一番,实在是因为他太想这么做了,他对电灯的原理感到惊奇:有人能想出这样的手段来处理夜间照明的问题,眼前的这些人,怎么有理由懵然无知,不了解这一场美好的发明呢?
拉比在十几岁时接触过社会主义学说,对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印象深刻,他也看到了,在美国这么一个新思维、新发明、新学说层出不穷且不断付诸实践的地方,那来自古老的、遥远的欧洲的犹太教,的确与“迷信”无异,在很大的程度上,使人(尤其是女性)处在蒙昧和安于现状之中,无法向上流动,只能被资本家剥削。上高中以前,拉比的科学才华就大有展露,他曾与同学一起,趁黑夜把连着电线的石头扔到房顶上,一点点布设出一个线路网,建立了跨街区的电报站,然后还制作收音机、耳机、电容器……不过,拉比依然与父母达成一致,父母不干涉他在外的社交、阅读和创造,而在家中和社区中,他要遵守戒律,执行形形色色的仪式。
犹太人与量子力学及核能
一般人都觉得,科学是理性主义的,而宗教主要包含“故事”,需要人们信其为真,它才能存在。可是在拉比这里,两个领域的“知识”是并存的,如果它们彼此有磕碰,那会让他完满,而非撕裂。他后来在谈及这一点时,说那种严格的虔诚在他心里是不再有的,然而,那位用6天创造世界的唯一神始终在感染他。创世不只是一个人造的故事。首先,创世是从无到有,这样伟大的“事件”,一个生来贫穷的小孩也可以去接触、去了解和讨论,他因此而相信,知识、文化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后世诸宗教叠床架屋搞“秘传”学问之类,与之相比都琐屑无聊;然后,凭着对创世的所知,他始终被神秘感所吸引,感到一些神秘的东西有待他去探索、理解和挑战。
难道量子力学不正是在探究神秘吗?1920年代,他作为美国物理学界的新锐,被在欧洲起步的新量子力学所吸引,他认为有必要观察新理论的创造者,并和他们一起工作。在量子力学研究中心,他在两年做博士后的科研工作里,身边都是犹太裔同事,像沃尔夫冈·泡利、尼尔斯·玻尔以及奥本海默,还有并非犹太人却总被当作犹太人来迫害的维尔纳·海森堡。早期量子力学的理论奠基人、名声最大的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他们都有着欧洲的背景,却在美国的土地上建立宏伟的事业,使美国的物理学从二流直升世界第一。
故而才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要是德国不迫害犹太人,而是用更舒适的条件留住这批知识精英,则率先研制出核武器、取得战争胜利的将是德国。量子力学是通往核武技术的钥匙。另一个十分知名的“传闻”是:在1933年掌权后,纳粹党就着手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流亡美国的匈牙利物理学家列奥·策拉尔得知后感到不安,就告知爱因斯坦,后者又向小罗斯福总统发出了敦促,才使其启动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策拉尔和爱因斯坦都是被欧洲的反犹浪潮驱逐到美的犹太人,希特勒的狂妄梦想,在这一意义上,也是毁于他自己的反犹政策之手。
英国的通俗历史作家、著作等身的保罗·约翰逊,在他的《犹太人的故事》中就是如此宣称的。“曼哈顿计划”囊括了一众犹太裔物理学家,其中奥本海默被称为“核爆之父”,此外有爱德华·特勒、奥托·弗利希、汉斯·贝特、尤金·魏格纳、理查德·费曼、斯坦尼斯拉夫·尤拉姆,等等,伊西多尔·拉比和列奥·策拉尔当然也在其中。此外,“核裂变”一词的创造者,是一位犹太女科学家丽泽·迈特纳,她为逃避迫害而移居瑞典,继续她的研究事业。在那些非犹太人科学家中,恩里科·费米是最具知名度的一位,他是意大利人,之所以也跑到了美国,主要是为了保护他的犹太妻子。
犹太人为何以及如何集体涌入从量子力学到核能研究诸领域,是个更有探究意义的话题。但我们单从伊西多尔·拉比的情况来看,他一生都在强调,犹太教的创世故事和量子力学一样,都吸引他探究同样的“基本的神秘”,这自然要使人想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有繁多的语录,但他的很多话都指向一点,即《圣经》里那个“已知”的上帝,他是不信的,但他相信自然中存在的神秘的上帝。
这些物理学家几乎个个都人格饱满,围绕着爱因斯坦、费曼、尼尔斯·玻尔、薛定谔、奥本海默等人有大量的妙语,大量的有关他们如何多才多艺而又个性鲜明的轶事。奥本海默对普鲁斯特的小说和印度史诗深有研究,电影里,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进行第一次核试验(1945年7月)时,奥本海默说出了“我将成为死神,诸世界的毁灭者”。这是《薄伽梵歌》里的话。阿周那王子在毗湿奴神的鼓励下加入了战斗,毗湿奴神现出了他身后的众手,此刻空中升起了千阳,在人类想象力所及的范围内,只有这个场景能相比于原子弹的爆炸,但史诗描述的毁灭是通往新生的,现实中发生的毁灭则一切后果未知。
拯救人命而非毁灭人命的物理学
尽管与奥本海默交情深厚,伊西多尔·拉比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犹太人。拉比是穷人家的孩子,比他小6岁的奥本海默却生在富裕有文化的人家,他想方设法要克服身上的犹太属性。“奥本海默”本身是一个具有德国犹太人特色的姓氏,因此,1922 年,18 岁的奥本海默在陪同他的英语老师赫伯特·史密斯去西南部旅行时,要求对外称自己是史密斯的弟弟,希望以“罗伯特·史密斯”的身份得到介绍。拉比对此就大为不屑。他告诉自己的传记作者说,奥本海默不是一个“完整人格”,因为他刻意假装自己不是犹太人。
拉比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想过改名字,对他来说,与人交往的基础,就是知道彼此的真实。奥本海默62岁逝世,那是1967年,几个月后,拉比在以色列经历了“六日战争”,在那次战争中,以色列把古城耶路撒冷全部收入囊中,这是该国在1948年建国以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拉比穿过古城城门时,泪水布满了面孔。这种不必有任何解释的感动,对他而言太重要了。
物理学超越信仰,但不能取代信仰。可是,只有身在信仰之中并且完全认同它的人,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这一点。犹太人是个特殊的民族,它的身份必须与宗教信仰以及围绕它形成的文化体系、观念体系捆绑在一起,无论是保有它,还是放弃它,抑或是拒绝其中一部分而保留其他部分,都会对人的精神构成困扰。拉比在他漫长的教学生涯里经常提到“上帝”,有学生来问他该做什么项目,他就说:你想想哪个项目能使你更接近上帝吧。他是真的这么认为的。他的信仰不在于奉行仪式,而完全融于实践、感受和语言。
到1988年,拉比在走完人生历程前夕,都仍然认为奥本海默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因为他拒绝犹太人身份。当他在最后的日子里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时,他知道,那是基于他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发的医学设备,它是用来拯救人命,而非毁灭人命的。“我在那台机器里看到了自己,”他说,“我从没想到我的工作会成为今天这样”。
举报 文章作者云也退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国芯科技:公司研发的量子安全芯片与量子密码卡新产品内部测试成功国芯科技:公司研发的量子安全芯片与量子密码卡新产品内部测试成功
0 11-07 15:37 合肥实现中国自主量子算力首次出口合肥实现中国自主量子算力首次出口
24 11-05 08:22 对话玻色量子马寅:实用为先,构建量子计算开发者生态马寅认为,量子计算从来都不是来替代经典算力的,将量子算力与经典算力无缝融合,才是真正解决各行业算力难题的终极答案,也将实现更强算力的共振与提升。
228 10-18 12:14 物理学没说不可以:马斯克如何改写人类航天史?SpaceX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和生产流程,成功降低了火箭发射成本,实现了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目标,为人类航天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71 10-17 15:53 AI周报|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发给AI领域科学家;OpenAI称马斯克诉讼是骚扰行为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AI领域的“人工神经网络”线上杠杆炒股,化学奖颁给“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
177 10-13 11:31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华配资_配资114查询公司_配资114提供专业可靠的查询平台观点